陈贵: 建议北京试点“积分落户农村”

日期:2019-03-15    来源:

2011年6月,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建议》,首次提出了积分落户制。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规定,将城市按人口分为4级,执行不同的落户标准,其中,针对500万人的特大城市提出,要严控人口规模,建立透明、完善的积分落户制度。2018年7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确定,北京首批获积分落户者年内办落户手续,这是外地人落户北京户口有益的探索。

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制约了对土地、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意愿的“自由”选择。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新型农民之人的问题。早在七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乡土重建的问题,认为在当时乡土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冲刷,一切资源都被开矿似的挖起运走了。乡村衰败,乡村文明必然不可持续。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浪潮,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外出打工的农一代开始返乡养老,多数拒绝回乡的农二代失去务农的能力和兴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城乡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关键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的确立。

乡村文明之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基因,是历代乡村治理有力抓手。乡风文化、乡土文化、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美丽乡村,必须走城乡协同、城乡互动、文明互鉴的新路子。因此,既要鼓励农民放下锄头进城打工落户,也应鼓励适合的城里人带上细软上山下乡当农民。因为长期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土地制度固化了人、财、物的流动,人才流动单向,城市里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无法有效进入乡村。

到2020年,中国六十岁以上老人达到2.5亿人,广大农村正迎来城市人“有为养老、田园务农”的迅猛时代。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群和国家级战略经济带聚集区的乡村,可以以点带面先行先试,为“高官、高管和高知”等走出一条“城市人积分落户农村”的城乡协同人才下乡的人力资源流动新模式。

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依托京津冀协同平台,可以尝试首创城市积分落户农村户口的户籍改革新路子。也完全可以在北京先行先试该模式,为上海、广东、深圳特大城市起到先行示范引领作用,并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一条城乡协同发展户籍改革的新路径。

“告老还乡”制度的启示

“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官吏遵循的惯例。这既体现光宗耀祖和衣锦还乡的心愿,也便于同故乡的宗族亲近适应融合。

研究表明,“告老还乡”制度始于春秋战国,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汉、唐、宋、元等朝代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告老还乡”制度对于乡村实现“从人才资源流出到人才资源流入”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自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结构中,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而“乡绅即为先生”的告老制度设计恰恰是广大农村人才培养持续循环的重要保障。

此外,官吏“告老”、“告病”辞去官职,对于有效带动乡村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现代版的“告老”践行者,毛致用、杨善洲等“还乡”成功的案例就是有力的证明。

文明发展是人的双向流动

1977年,由于“文革”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当时,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的“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大学生”,现如今大多已届退休之龄。有报道称,受“根脉文化”影响,当时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又自发地回到了家乡,关心家乡发展。乡风再起,乡愁渐浓,这是城市人落户农村最强烈的一批人。

中国城市商业文明与乡村文明融合也具备深厚的基础,徽商、晋商发展文化演变就是中国典型的城乡文明融合的案例。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商业文明演替发展经验来看,也遵循了城乡协同以人的双向流动的文化脉络规律。中国目前存世的有规模有文化有品质的古村落,基本都可寻觅出“富甲惠乡”的商业文明和“大夫告老”的乡绅文明交融的踪影。胡雪岩、乔致庸等一大批富甲一方的商人,最后把一生的财富基本都回馈于乡里,回馈于滋养他的故土。这才让后人看到留下来的“大院”文化、“园林”文化和“宗祠”文化等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

当前,科技下乡,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让农村与科技人员自愿捆绑在一起。而文化下乡,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让艺术家与乡土自愿捆绑在一起。

畅通入村渠道设置落户门槛

城市人积分落户农村,是户籍制度改革大胆尝试的创新之策,也是彻底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中乡村振兴治本之策,更是深化改革重大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当前,城里人(高官、高知、高管及年轻人等)想到农村去养老式、投资式、务农式创业十分艰难。如何实现合适城市人所需、所愿、所成,设定积分标准,应该是做最好的试点方案,总结经验可以铺开。“告老还乡”或“壮年还乡”,可还“故乡”,也可以选择“他乡”。

可申请积分人群必须是城镇户口中资源丰富型、公益慈善型、爱乡爱土型、技术应用型、资金富集型、农村急需型群体。同时,明确限制性、约束性、强制性和量化性权利义务指标,以及年度绩效考核退出性指标。合格者,将获得政府颁发的“农村人绿卡”,与本村农民享有如宅基地交易、土地承包和流转经营等一样的权力,成为一名真正的“村民”。

城乡协同的乡村振兴是强国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村屯新农民的输入多处在农村土地私有制时代,形态大概分为有组织军队迁移戍边、战争灾荒逃难、自主逃荒和大规模行政命令等类型。

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农垦军垦生产建设兵团运营模式,用特殊城镇户籍体制来经营国有农场农耕地模式。实践证明,生产建设兵团模式成功的根本是土地和户籍融合制度的成功;另一类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模式,失败的原因是人的户籍到农村而土地制度改革没跟上。试想,假如当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农村土地联产承办责任制改革同步进行,不仅能留住知识青年身也能留住心。数百万城里有知识的年轻人成为真正的新农人,这将对中国基层治理能力提高、乡村文明建设、农业现代化人才优势影响是值得总结和反思的。

城市人积分落户农村户口,就是要在对现有土地制度不大变动的前提下,寻求系统解决“三农”人的问题。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乡村治理的关键在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新农人的现代化。启动有效疏导城市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有序进入农村,让部分城市合适人群的人、财、物、身和心都留在土地上,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各类资源自由流动,城乡差别缩到最小,城乡文明交融互鉴相得益彰的效果。

城乡协同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中国人实现自己田园梦想之路,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之路。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北京新闻文化研究所所长,《发现》杂志社社长、京WORK-北京码头智库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