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末梢”:择业新视点

日期:2017-02-22    来源:京WORK一北京码头 陈贵

京WORK-北京码头创始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

《管理观察》杂志首席观察家  陈贵


  农村需要新一代“村官”,部队需要新一代“士官”,社区需要新一代“民官”,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结构需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些看似艰苦的岗位极具开发潜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重大。基层组织创新,当代大学生大有英雄用武之地———最近大学毕业生竞聘当“村官”的消息频频传来。如鹤壁市、英德市、胶州市、容城市、宁海县和水富县等地区已先行一步,仅鹤壁市一次就选拔 546 名大学生当上村官。当地农民对此举双手欢迎。由此也引发了我们探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路。我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作具体分析,发现“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人,人数大约在几十万左右。如果和 30 多年前 1600 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壮举相比较,这个数字所造成的社会压力应该说不算大。当然,时代不同了,两种就业压力的背景和内涵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把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改变着农村落后的面貌;他们自己也在艰苦的磨难中锻炼了聪明才智,许多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由此给我们启示: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能不能从更积极的目标出发,给大学就业一个更准确的定位,这是一个能不能有效使用人才、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才潜质的重大问题———对待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应只着眼于暂时有份工作挣钱糊口,也不应仅仅出于对社会稳定的考虑,草草制定解决燃眉之急的安置之策;而应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鼓励大学毕业生从现实出发,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通过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作保障,最终成就一番既属于自己、又富国强民的人生事业。

  具体地说,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需要和市场经济选择,解决了就业问题之后,剩余的或者说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向何处去?提倡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疑是正确的号召。但仅有这种一般性号召还不够,还应该旗帜鲜明地指明:究竟应该到哪些最需要的岗位和地方去?

  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三个薄弱环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城市社区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神经末梢,需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农村需要新一代“村官”,部队需要新一代“士官”,社区需要新一代“民官”,这些看似艰苦的岗位极具开发潜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重大。基层组织创新,当代大学生大有英雄用武之地。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全新思路。如果这样的战略构想在观念上、舆论上、政策上得到相应体现,那么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令人鼓舞的“一箭双雕”局面:不但几十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而且我国基层组织建设的状况有望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这恰恰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先看农村。要想让九亿中国农民在十年八年之内就实现知识化、现代化,是不现实的。但先使中国农村干部知识化、现代化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一村之长的素质要从根本上提高,可行的“捷径”是先实现村长、书记的职位逐步由大学生担任。当然,“大学生村官”不宜由上面任命,而应该给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或者给一定优惠政策,让有志于改变农村面貌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创业,在摸爬滚打中脱颖而出,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受到农民拥戴的新一代“村官”。许多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更了解农村,更有改变家乡面貌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虽然村长是中国最小的官,可这个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非常重要。选好了一村之长,农民就有了“当家人”和“主心骨”,农村的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就有了牢固的基石。如果给了大学生施展个人抱负的机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亲手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美丽的城市,为什么非要往别的城市里挤,去打工、去住“地下室”呢?

  再看军队。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军事实力存在差距,但最大的差距是士兵之间知识素养的差距。这种差距如果形成军事对抗,可以比喻为大学生与中学生之间的较量,双方对抗能力的优劣对比立刻就显现出来。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兵役立法的成功经验,实施大学生兵役制度。虽然我国新的《征兵条例》规定大学生参军,学校可以为其保留学籍,但是要比自己的同学晚毕业三至四年,估计主动要求停学参军的大学生比例不会太高。所以,特殊技术兵种的士兵和全部军队的“士官”,应该是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经过军队洗礼的这些大学生,必将有能力担负起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

  最后看社区。据统计,我国现有近 10 万个社区居委会,50 万社区居委会干部,参与服务的专职人员36 万人,兼职人员 57 万人,志愿者人数已经发展到 540 万人。足见这个人才蓄水池的容量。城市社区是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五脏六腑俱全,政府一些职能要通过社区实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功能要通过社区体现。目前中国社区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服务功能远没有达到理想程度,距离建设学习型社区、服务型社区的科学目标更是相去甚远。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现有社区干部的素质迫在眉睫,而相当一部分“小脚侦缉队”式的社区干部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需要“吐故纳新”。显而易见,综合素质高、有各类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应该是未来社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城市现代化的领导者。他们在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的组织创新中一定大有用武之地。也许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没有那么紧迫,但城市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已吹响了基层组织创新的号角。

  人才强国战略呼唤基层组织创新。基层组织创新从村庄抓起,大学生当“村官”大有可为;基层组织创新从军队抓起,大学生当“士官”大有可为;基层组织创新从社区抓起,大学生当“民官”大有可为。与之相适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在实践中充实“村官”、“士官”、“民官”队伍,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舆论、政策配套;而对面临“吐故纳新”的老“村官”、老“士官”、老“民官”,则需要有妥善的安置应对之策。

 

(本文摘自 2004 年 3 月 16 日《科技日报》(教育周刊),作者陈贵,时任发现杂志社执行社长)。